形态描述
形态 (依据采自云南西部的云南亚种标本)眼先、额、颏、喉及前颈黄绿色;头、颈余部灰色;自项下及上背至上胸绕以一宽形的柠檬黄色带;其下并列一淡紫蓝灰色带,在胸部因同色而融和,看不见带状;背余部至腰为黄橄榄绿色;尾上覆羽纯灰色或灰而具黄橄榄绿色羽端;尾羽基段橄榄黄色,端段黑色;翼上大、中、小覆羽与背同为黄橄榄绿色,翼余部黑褐至黑色,翼弯处具一淡紫红色斑,大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末段外翈有宽阔的淡黄色羽缘,初级飞羽外翈有狭形的黄至灰黄色羽缘。下胸至腹部淡蓝灰色;肛周及覆腿羽亮黄而杂以白色;尾下覆羽暗紫栗色而具白端斑;尾底面基段黑色,末段灰白色。雌鸟比雄鸟飞羽较呈褐色,紫红色斑范围略见小些。幼鸟也象成鸟,只是翅上紫红斑从无到有、随
年龄而渐增大。
虹膜外圈玫瑰红色,内圈蓝色,眼周裸皮淡绿灰色;嘴角质先端部淡灰色,基部褐灰色;脚黄色,爪灰色。
量衡度: (注:见图1)
年龄而渐增大。
虹膜外圈玫瑰红色,内圈蓝色,眼周裸皮淡绿灰色;嘴角质先端部淡灰色,基部褐灰色;脚黄色,爪灰色。
量衡度: (注:见图1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为国内最大的一种绿鸠;第三枚飞羽的内翈亦有凹入处,但前三枚飞羽先端形甚狭尖;羽色与一般绿鸠迥异;上体以黄橄榄绿色为主,下体以淡蓝灰色为主;两性均有紫红色翅斑而无背斑,雌雄同色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1) 278.7 310.3 20.3 188.0 123.0 25.0
(270-295) (270-342) (18-22) (180-193) (117-134) (24--26)
♀♀(7) 230--284 282-315 17.7-22 178-190 100-116 22-25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1) 278.7 310.3 20.3 188.0 123.0 25.0
(270-295) (270-342) (18-22) (180-193) (117-134) (24--26)
♀♀(7) 230--284 282-315 17.7-22 178-190 100-116 22-25
生境信息
生态 通常活动于丘陵及平原地带的森林及薮丛间,尤其多见于榕果或其他常吃野果丰富的树上。日出及日将下山时喜站在树顶、特别是秃枝上鸣叫,有时扳着一低垂水面的树枝饮水;也会到地面啄取砂粒、含盐分的泥土等。榕果是它最常吃的食物,但也不时发现它啄食谷类种子、甚至未成熟的玉米、树木的嫩芽等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剖检过6个鸟胃,有4个全是榕果,只有2个是浆果(2次)及大青叶果(1次)。鸣声悦耳,抑扬婉转,富于音韵,似吹口哨声。此鸟在我国未见结大群,至多仅见五六只在一起。据Goodwin (1967),这种鸟有时结成十分大的群集于一棵或一群树上。
3月间可见其求偶活动;双双在枝头上追逐。雄鸟挺胸、松羽、低垂翅膀、不断点头绕着雌鸟转,并发出柔和的“咕咕”声,雌鸟回应以相似的动作。郑作新等(1957)谓4月21日采到一输卵管内有已完整的卵二枚的雌鸟,可能年产二窝卵。巢亦如其他鸠鸽一样用小枝条堆成简陋的平台状,一般置于适当高的树上、有叶簇遮蔽的枝桠间,它亦有靠近卷尾类繁殖区作巢的习性。卵一窝2枚,白色。筑巢及孵卵均由二性分担,孵卵经约14天出雏。
3月间可见其求偶活动;双双在枝头上追逐。雄鸟挺胸、松羽、低垂翅膀、不断点头绕着雌鸟转,并发出柔和的“咕咕”声,雌鸟回应以相似的动作。郑作新等(1957)谓4月21日采到一输卵管内有已完整的卵二枚的雌鸟,可能年产二窝卵。巢亦如其他鸠鸽一样用小枝条堆成简陋的平台状,一般置于适当高的树上、有叶簇遮蔽的枝桠间,它亦有靠近卷尾类繁殖区作巢的习性。卵一窝2枚,白色。筑巢及孵卵均由二性分担,孵卵经约14天出雏。
国外分布
印度、斯里兰卡、不丹、孟加拉国以及中南半岛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黄脚绿鸠共有4个亚种,我国只有1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Columba phoenicoptera Latham, 1790, Ind. Orn., 2:597(模式产地:印度).
Crocopus phoenicopterus, Baker, 1928, 5:181—184.
Treron phoenicoptera, Peters, 1961, 3: 23; Good win, 1967, 312-314; Ali et Ripley, 1969, 3:106-
110;郑作新,1976, 250-261; de Schauensee, 1984, 254.
Crocopus phoenicopterus, Baker, 1928, 5:181—184.
Treron phoenicoptera, Peters, 1961, 3: 23; Good win, 1967, 312-314; Ali et Ripley, 1969, 3:106-
110;郑作新,1976, 250-261; de Schauensee, 1984, 254.